清朝养廉银真的养廉了吗(为什么清朝没有养廉银)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0 18:39

说起清代的养廉银,我觉得你不太了解,因为它很神秘,很有趣。看名字就知道是什么,但是真的有用吗?在清朝,官员是可以买卖的,所以这个东西的用法应该是肯定的。下面就和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到底是什么。

廉银是清代独创的一种官员俸禄制度。朝廷通过发放

一笔远远超过工资数额的钱来保障官员的生计和地方官府的各种开支,以此来限制官员任意向人民要钱。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其动机和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官员在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后,也能清正廉洁。

雍正即位时,发现地方官员的收支严重失衡。巡抚、知事一年开销一万二左右,但工资收入只有一百多两。

巡抚花这么多钱,是因为他们不仅要负担家人的生活,还要承担大量的公务开支,比如给工作人员发工资,负责衙门的日常开支,甚至每年还要支付几千块钱与皇帝的书信往来。

因为收支不能平衡,所以在地方官场形成了"坏规则"。高级官员想尽办法让下属向他进贡,过年过节收了不少礼物。雍正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实行养廉银改革。这样,礼仪和坏规矩就失去了存在的借口。

所以养廉银主要用于红纸、日常公务、税收、捉罪犯等与行政开支密切相关的开支。,还支付官员的生活费和衙门人员的工资。

养廉银虽然改善了官员的生活,但却改善了清初的官员管理。但贪欲是发自内心的,官僚体制不会因为筹到廉价的钱而从根本上改变官员的腐败。

有时,皇帝也用养廉银制度来惩罚犯错误的官员。

1774年冬,在首张强奸百姓、纠正公害一案中,主犯王伦早在那年春天就有不良行为。作为一名州长,姬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了灾难,并未能及时扑灭。

乾隆皇帝认为姬旭"拖延关闭边境的罪是很大的"但考虑到他一向办事认真,特准他尽快赔罪缉拿罪犯,待事情尘埃落定后再做核工作。后来由于河南巡抚空缺,省内地方告急,一时无人才任用。姬旭任河南巡抚,仍有罢官留任之罪。八年后他可能会恢复原职。

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姬旭会更加感激他的罪过。但考虑到如果轻易让他复职,也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因此,他决定扣除姬旭的工资,只支付他的部分工资。河南巡抚每年筹银一万五千两,姬旭得三分之一,基本保证了办公经费的充足。

养廉银的发放并不一定带来官员的清廉,只是丰厚的俸禄而没有相应的执行监督制度。"诚实和正直"只能是空句。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只有依靠皇帝的统治意志才能有效,在雍正帝的严格执行和监督下才是名副其实的。但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制度的放松和资金的短缺,杨炼银行名不副实,其功能也只是随着清王朝的衰弱而削弱。

1799年,当和昆,前首辅,被洗劫一空时,珍珠和宝石"比大内","还有一千多万银子和衣服","墙内藏有黄金26000余两,私库藏有黄金6200余两,地窑埋有白银300余万两..."一部分是受贿所得。

这给人的印象是,拿到钱最多的个别官员往往贪得无厌。甘、贾之后,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现象愈演愈烈,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雍正希望通过实行养廉银制度培养官员清廉作风的初衷是泡影,彻底失败。

参考文献:南芳《清代养廉银制度研究》,万八一"杨炼"“,张洪杰”"养廉银"如何保持诚实?·冯·《论清朝的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