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商屯有什么特点?明朝盐屯为什么时军事也变强了?(明朝商屯和军屯的矛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0 09:52

在古代中国,盐是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代替任何人卖盐,有必要引入盐作为许可证。但是到了明朝,出现了一个新的行当,就是商业囤货。上屯,又称盐屯,是指盐商找一批人耕种土地,然后用自己生产的粮食换取政府的食盐引进。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制度,明朝的

经济才得以改善,甚至军事也强大了很多。为什么?

在明代社会经济中,上屯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它由盐商经营,伴随着明代开盐制度的产生和消亡。所谓商屯,是指商人出资由农民耕种的荒地,其实质是商人从国家那里换取实物(土地)的食盐专有权。上屯的出现与当时的对外开放制度密切相关。从明初开始,在明朝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号召商人运粮不运盐"在开放制度下,商人需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来换取盐的引进,还需要将这些粮食运送到相应的边防站,给盐商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为了方便粮食的购买和运输,大部分盐商在边境地区雇人开垦土地,商人应运而生。

洪武时期,商屯开始出现,永乐时期繁荣。当时,商屯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为了方便交换盐,必须保证仲恺附近有耕地,并能正常生产。其次,上屯的人力来自雇佣的农户,需要保证有空备用劳动力可供招聘。第三,商人的位置要固定,这样盐商才能按时运粮,就地取盐。但需要注意的是,明代商屯虽然有粮食贸易的形式,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向国家及时缴纳固定数量的粮食,而不是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再加上盐商出资雇佣农民开垦,所以他们既是盐商又是地主,上屯的直接生产者没有太多人身自由。

明代商屯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与明代中前期的军事防御重点密切相关,但西南边疆地区基本没有商屯的踪迹。一是因为北方是当时国家军事防御的重点,二是明朝对西南的开发不够,难以为屯子提供大量的耕地。第三,西南地区缺乏可耕劳动力,因为北方上屯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流民,而西南地区的流民数量相对较少。

应该说,商屯的出现对明朝,对商人,对农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屯大量粮食供给军队,补充了军饷,增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对于盐商来说,土地换来的是食盐引进权,保证了食盐贸易的正常发展。对于农民,尤其是难民来说,可以通过商业村维持日常生活,改善长期流离失所的状况。但随着明中叶政治腐败,以及中国对法开放的弊端,商屯难以正常经营。弘治五年(1492年),户部尚书叶琪建议废除开华制度,盐商不再以粮食换取盐引,商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