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出现在东汉为什么战国时期赵括就有纸上谈兵了?(战国七雄赵括纸上谈兵过程)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0 09:13

赵括打仗的时候只知道抄书上的兵法,却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导致赵最后兵败,自己死在乱军中,后来落得个"纸上谈兵"一个笑话。虽然现在看来这个词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当时是很有问题的,因为造纸术只有东汉才有,也就是说东汉以后纸才成为普通人用得起的

东西,但是赵括是战国人,怎么会有"纸上谈兵"然后呢。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使用"纸上谈兵"这句习语已经成为一句俗语。但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是关于赵括的,但在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的发明。那么纸上谈兵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纸上的原文

纸上谈兵,我们都知道,赵国大将赵括因为只懂得看孙子兵法,所以不灵活,导致了他的失败,也断送了赵国的军队。那就是:军队大败,几十万人投降秦国,秦国得知此事。

关于赵括带兵,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上面写着:"赵括年轻时学过兵法,说自己是个兵,天下之力所不及。和父亲谈军事不难,但是不好。"

也就是说,赵括从小就学习了兵法。说到领导战争,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打败他。赵括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过这场战争。赵奢打不过赵括,但赵奢认为赵括的战争水平不行。

这时候就有了赵奢的说法,也就是说赵奢认为赵括的战斗水平一般,赵奢说:"兵者,死也,但说起来容易。赵不包括就包括,破赵就包括。"

赵奢的话是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但赵括简化了。如果赵不让赵括当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他率军作战,那一定是赵括辜负了赵。这个时候,有一种东西我们称之为纸上谈兵。

另一个蔺相如评价赵括说:"库奥普斯可以读他父亲的传记,但他不知道如何改变。"这就意味着赵括虽然会读《孙子兵法》,却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纸上谈兵。

因此,当我们看《史记》时,司马迁并没有明确提出“纸上谈兵”这个词,尽管他的意思是要表达纸上谈兵。

第二,关于纸张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竹简记录文字。有一个习语叫"学富五车"这件事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惠子。这里的五辆车都装着竹简。如果是纸质书,那么这个人的文采是惊人的。还有一个词叫"刀和笔收藏家"还描述当时的小官吏在竹简上写字,用钢笔写,写错了就用刀刮掉。

可见在赵括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纸的出现的。赵括的兵书应该也属于竹简。

后来经过考古,一批"灞桥纸业"推测年代大约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但是当时的纸很贵,但是效果不好。我们知道,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3000张竹简,两个人才能背完,而汉武帝却用了两个月才读完。

这说明当时虽然有纸,但用的人并不多。

所以,根据我的推断,“纸上谈兵”这个词属于后人构造的产物。纸上谈兵的雏形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因为宋人重文轻武,经常有文人带兵打仗导致大败的事情。因此,像这样的词被用来形容文人。所以最初不是用来形容赵括的。

有人说是出自明朝人写的诗:朝野还自诩为纸上谈兵。但来源难证,存疑。

有人说它来自清朝的发明。总之,“纸上谈兵”这个词属于后世的产物。赵括应该说"谈论竹子上的士兵"更正确。但是没必要改,因为我们更看重它的意义,而不是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