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希特勒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是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9 11:00

二战期间德国中国的援助不是因灾无偿援助,而是援助交易。这种援助交易是建立在政府之间的互惠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是相互的,更不是说谁帮了谁。二战爆发前,中国利用稀有金属、采矿权等战略物资与德国交换工业品和部分军火。这种交换自古

就有,发展到现在的易货贸易,无论是政府之间还是私人企业之间。然而,武器贸易是敏感的,往往涉及第三国的利益。一旦现状和利益受到侵害或者意识形态受到影响,政权发生变化,就有可能限制或终止援助贸易,尤其是成品军火和战略物资。

德国驻华顾问

从1928年开始,德国士兵担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包括"德国国防军之父"中将·汉斯·冯·塞彻特,德国的装备和德国式的训练接踵而至,相关的兵种、重工业和生产设备制造商也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自1930年以来,近十年来已有135名德国顾问在中国工作。他们帮助国民党政府训练军队,购买军火,出谋划策。到1932年,依靠德国的军事援助,中国走上了军事稳步发展的良性道路。

希特勒上台后,两国军火贸易额逐年增加,并向中国派出大量军事顾问。1934年,德国退役陆军上将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来到中国,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总军事顾问。蒋介石对德国的军事化、工业化和中央集权十分着迷,对领袖崇拜和个人独裁有着浓厚的兴趣。蒋介石希望从德国引进军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术和战术技能,特别是让那种"德国精神"可以灌输到他军队的脊髓里,建立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统治,对外抵抗侵略。

军事装备

1934年,中德在庐山签订了著名的《布赫建筑协定》,中国通过了德-德布赫建筑公司(HAPRO,即"工业品贸易公司"德语缩写),中国用钨、锑、锰等战略物资换取工业品和军火。此外,德国政府和德国国防部还分别向中国提供了1亿马克的无限期循环贷款,用于在湖南、湖北和江西建设17个重工业工厂和矿山,包括冶金、燃料、机械、电力和化学工业。军械代理研究所甚至将在法国化学公司的协助下建造一个芥子气工厂。

德国迅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成为德国武器的大买家。1936年,德国对华武器出口占其武器出口总额的28.8%,为落后的中国军队提供了重炮、坦克、水雷、鱼雷艇、机枪、轰炸机、头盔、通讯设备等一系列作战物资。德国国防部还准备为国民政府配备41个新师,并彻底重新装备一直受英国控制的中国海军。中国的军队在1935年得到了新式的德军头盔,而德军是在1936年大量装备一线部队的。

当时还不确定有多少德军接受了德军的训练和装备。但我知道的是在"128 "抗战时期,由德国顾问训练和装备的87师和88师打得很有威信。并参与"813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更被称为"德国式战争"。

1937年4月,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赴英参加乔治六世国王加冕典礼。孔祥熙的欧洲之行实际上主要是购买军用物资。中国订购了轻重武器、军械物资、大小机器等。来自捷克共和国、波兰、英国、芬兰、瑞典和德国,购买量巨大。6月9日,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空军事部长戈林、国防部长布隆伯格以及希特勒本人举行会谈。德国国防部再次向中国提供1亿帝国马克贷款,用于购买德国商品,主要是武器弹药。中国用钨砂、锑砂、猪鬃、生丝等战略物资偿还(航空空使用)。

德国的立场

甲午战争初期,德国外交部希望采取完全中立的立场,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远中国。尽管日本驻德国大使木沙浩二公开要求德国采取措施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但1937年7月,7艘德国商船离开汉堡前往上海,载着大量军用物资前往中国,另有3艘商船准备起航。为了稳定日本政府,德国外交部7月25日谎称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与此同时,德国武官奥托指责日本在华北的行动严重影响了德中两国的经济关系。

由于担心苏联恢复对中国的影响,德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7月28日,希特勒指示驻日大使狄克逊,试图通过外交途径阻止日本将中日冲突升级为战争。德国外交部要求狄克逊向日本政府表明,日本利用《反共国际协定》为其侵华寻找一个像样的借口是不合适的。德国认为"日本的侵略(对中国)违反了反共国际协议的精神,阻碍了中国的稳定,促进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使中国落入苏联的怀抱"。同时,他拒绝终止向中国出口军用炮火,拒绝召回在华军事顾问。

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尤其震动了德国,冲击了德国外交部中对中日战争持中立态度的传统势力。1937年10月中旬,戈林和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国防部停止向中国供应武器,并要求外交部采取明确的亲日立场。这一要求引起了国防部和外交部的强烈不满。德国一旦调整东亚政策,将失去在中国的许多重要经济利益,但日方无法保证德国在中国的贸易优势。在这样的考虑下,戈林改变了立场,指示德国供应商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但要由丹麦货船运输,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

希特勒撤回了他的德国顾问。

1938年2月,希特勒公开宣布承认"满洲国"。并切断中国的武器装备贸易。武汉会战激战时,德国驻华大使卡特琳·特劳特曼正式向中国外交部提出召回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希特勒的行为引起了德国顾问团的强烈不满。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军率先向柏林提出,愿以个人名义留任,继续为中国抗日战争服务。但希特勒态度十分强硬,警告法肯豪森等人,如果不按时回国,他们在中国的家庭财产将面临严重后果。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大部分成员在6月底被迫离开中国回国。7月8日,法尔肯豪森将军被迫离开中国,与此同时,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剩余20多名顾问也被撤离。

德国对中国的武器援助一直持续到1938年底。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完全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