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的军衔从哪看出来(北伐军怎么判断军衔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9 05:13

认真读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应该还记得这个桥段:黄埔三年级学生杨立青偷"姐夫"董建昌的军装,去参加广州国民政府高级友谊酒会,不料撞见董建昌本人,瞬间被抓,因为军装袖口有两颗星,是中将的标志。老董当时的职务是粤军第四军参谋长。

广州革命政府初

期,孙中山原来倚重的陈炯明的粤军,以及期间叛变的云南桂军(刘洋的部队),都使用北洋军的竖肩章。许崇智和老蒋的早期照片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尽管立场和派别不同,但当时军服和军衔的基本样式是相同的。黄埔建军后,两广忠于国民政府的部队统一为"国民革命军"。

此时"国民革命军"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军衔标志早期无法统一,包括粤军、湘军、滇军、新桂军军、黄埔校军发展的第一军等等,堪称五花八门。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国民政府也试图实现所有军队统一军衔的目标。标准化"1926年初,起草颁布了《兵役制度暂行条例》,规定:"另外,南方军队几乎都是用臂章,一端缝在左袖上,军官徽章是金属的,大概占四分之一,剩下的都是三个金银边框来确定阶级的高低,和以前的臂章一样"。

细节就不讨论了。翻译过来就是原来的北洋式肩章取消了,国民革命军全部开始实行军衔臂章制度。所以,董建昌的中将的袖口被认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但更早参与整编的黄埔军和粤军确实执行了"臂章"军衔标志也是穿着这样的军装参加北伐的。在人间正道沧桑中,我们应该看到杨立人的中校臂章和楚才的中将臂章,这是符合历史的。

注意臂章也略有不同。黄埔军校和党军第一军用"党徽+军衔"以臂章的形式来看,这个蓝天徽还是很特别很惹眼的,属于第一类;较早纳入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的粤军、新桂军军、湘军的将官采用"职位+排名"臂章形式,只包括1927年6月"忠诚度"阎锡山的部队也是如此。注意傅当老师的照片,也是的臂章。这些属于第二类。

从某种意义上说,臂章也成为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军官穿军装的重要区别。1926年7月正式宣誓北伐前,最早加入国民政府的粤军(后改编为第四军、第五军)、谭第二军、第七军、黄埔第一军均穿"臂章"的等级标识。比如当时的第一师师长,照片中的第七军代表黄,都是佩戴臂章展示的中将军衔。

许多著名的黄埔将军都有军衔。比如,胡宗南是教官团长,关是宪兵营少校营长,宋希濂是补充师少校营长。黄埔系的这些军官都用"臂章"表示等级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成了汉奸的楚敏仪,当时是北伐军总部的军医主任,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校的臂章样式。陈诚为总指挥参谋,顾为少将副总指挥。

后期加入的也不少,如唐生智的湘军第八军、朱培德的滇军第三军等。10万人的8个军已纳入作战序列,包括黄埔军、粤军、滇军、湘军、军、黔军等。这些军队来不及更换军衔臂章,军衔标志也极其混乱,不利于各部与战场的沟通。所以北伐军总司令部在开战前做了统一规定"胸标"所以北伐第一批十万官兵的灰色制服,既没有领章,也没有肩章,只有胸牌(全是官兵)和几个臂章。

北伐军官兵的胸章是用长方形布做的。因为是各军的师印的,所以大小不完全一样。一般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四周用"色边"字体将官是红色的,校官是黄色的,下级军官是蓝色的,士兵是白色的,军校学生是黑色的。胸标的左栏是军衔,右栏是姓名、职务、部门、颁发日期等文字说明。其实和后来的国军胸标差不多。

所以北伐初期,有"看到红色就立正"俗话说,因为穿红色胸甲的军官一定是将军级别的官员,所以你不用仔细看军衔是什么。立正敬礼肯定是对的。此外,北伐战争开始后,大批原军阀部队从吴和孙叛逃加入国民革命军。他们还佩戴着北洋军的垂直军衔肩章和徽章,如陈毅的浙军和陈的皖军。战争很紧张,他们没有时间换军装和标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基本上哪个军队投票或者宣布效忠,就承担该部军官原来的军衔(北洋军衔制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甚至不需要发一纸。至于军装和军衔标志,除了统一灰蓝色的军装和"蓝天白日帽徽章"此外,这些部队还基本采用了胸前标识的方法,即撕掉原有的五色会徽、肩章,换上蓝天徽、徽章,顿时就变成了"国民革命军"是的。比如周凤奇在沪屠杀工农的二十六军,就是原浙军的军队,没多久就换装了。

但是,要明确一点,北伐军从8个军10万人起步,短短两年就扩张到120多万人。无论是军装、军衔还是其他标准要求,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一个派系能基本一致就不错了,不要把这个事情当回事。综上所述,1927年以后,北伐四军的军服以灰蓝色为主,军帽大小檐不一(桂军是小帽),大部分官兵都有胸牌,以示所属部门和军衔。

其中,蒋介石第一军、阎第三军、广西第四军仍保留或加挂军衔臂章,而冯第二军最穷,一般只配胸牌。第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革命军开始推行"第三次大重组"因此,1929年1月颁布了《陆军军服和礼服暂行条例》。按照这个规定,军衔展示的方式是从臂章到"衣领"过渡,所以陈的照片一定是在1928年底以后拍的。

从1929年初到1935年,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和军衔混乱而猖獗。一方面,蒋介石的中央军开始逐渐换上黄绿色军服(不是一下子全部),而其他杂牌还在穿灰色制服;另一方面,军阀混战,南京政府无力约束黄埔系以外的军队。各派军官军衔都是自己授予的。然而,尽管军服的样式和颜色不同,但军官军衔的显示一直主要以徽章的形式出现。从此,军衔臂章退出了历史舞台,臂章后来成为了军队番号的象征。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文官部,开始统一核定和授予国军军官称号,即所谓"公务员职级"完成这项工作后,1936年1月颁布了《陆军服役条例》,固定了军衔领章的样式。其中规定军服分为冬夏两季,包括大礼服、正装和军服。官兵都用徽章标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徽章的识别颜色为:步兵红、骑兵黄、炮兵蓝、工兵白、信号兵浅灰、辎重黑、宪兵风红、军需官紫、军医深绿、计量卡其、军乐杏黄。

由于战争频繁,军队人数达到200多万,规定一切改变都要一点一点来。中央军中的调整师、整理师换得快一点,其他很多部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都没有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