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为什么第一个打开万历皇帝的墓(明十三陵之万历皇帝陵墓)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8 22:13

在十三陵中,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相应的,自然有十三座墓。但其中万历皇帝的定陵是第一个被发掘的,其他皇帝的墓都没有被发掘。为什么人们首先选择万历皇帝的陵墓来挖掘?是因为他们对万历皇帝很感兴趣,还是万历皇帝做了什么,或者他的陵墓发生了什么,

以至于他的定陵成为明朝第一座被发掘的陵墓?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

万历皇帝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几百年后被天翻地覆地当成练手的对象。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非常奇妙,但他死后几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妙的事情。

自古以来,除了一些特殊的帝王陵墓,很少有帝王陵墓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对于很多盗墓贼来说,他们全心全意的挖掘帝王陵墓,发誓要把空里的金银全部搬走。

但是,万历皇帝的陵墓就不一样了。之所以被发掘,主要是郭沫若等人对他们要发掘的朱迪墓了解不够,怕破坏墓中埋藏的珍贵文物,所以选择了没有长陵那么宏大,但结构与长陵几乎一样的定陵,想通过发掘定陵来积累一些打开它的重要经验。

1.万历皇帝,注定要死的人。

于是万历皇帝的遗骨开始遭殃。定陵开棺后,许多随他陪葬在定陵的精美衣物因为保存文物的技术不达标而开始氧化,许多精美的袍服、帛在这个过程中被破坏,完全失去了它们的美丽外观。

若干年后,一个特殊的时代降临人间。放在定陵博物馆的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灵柩,被愤怒的民众拉到广场上焚烧销毁。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文物也遭到了破坏。经过几年的重新发现,他们开始回归尘土,失去了所有的光芒。

这次发掘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它给整个考古界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几年后的破坏造成的,而是发掘后没多久就被公认为巨大的失误。

2.郭沫若最感兴趣的三座皇陵。

虽然这次行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当时北京的大人物、历史背景深厚的吴晗,但实际的推动者是郭沫若本人,吴晗在郭沫若的劝说下,与郭沫若一起加入了定陵的发掘。

郭沫若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挖掘帝王陵墓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每一个帝王陵墓里埋藏的文物都应该与世人共享。如果埋在地下,这些文物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所以他一直在积极推动各种发掘工作。

其中,他首先想挖的是秦始皇陵,但工程太浩大,难度太大,暂时没有机会,于是退而求其次,重点挖掘了朱迪的长陵和唐高宗、武则天的干陵。

他之所以对这两座陵墓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没有任何盗墓贼来过,这两座陵墓里可能分别埋藏着两件非常重要的文物。

《兰亭集序》很可能葬于唐代高宗的干陵。虽然不确定,但哪怕只有一线机会,也会让郭沫若感到热血沸腾,因为《兰亭集序》对文人的影响如此之大,他做梦都想在有生之年亲自观察《兰亭集序》。

3.长陵永乐大典对郭沫若的影响。

然而,在长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永乐大典。在朱迪统治期间,他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是他动用了无数国力,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是朱迪炫耀国力的一种表现。

第二件事是修订《永乐大典》,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史百科全书。《总部大典》有一万多册,两万多册,3.7亿字,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学科和知识,可以说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永乐大典是极不完整的,流传到乾隆年间已经缺失了很大一部分。

最后,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被乾隆皇帝改得面目全非,部分在八国联军中丢失。溥仪在位的时候,有一部分被宫里的太监偷走了,所以现存的永乐大典其实是很不完整的。如果把最初的永乐大典比作一个人,现存的永乐大典可能只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

虽然不能确定长陵是否有永乐大典,但朱迪死后很有可能葬在长陵,因为这是他一生功绩的体现。

4.灾难改变了规则

于是,随着对这种缺失文化的狂热追捧,长陵自然成为郭沫若最想挖掘的帝王陵墓之一,导致定陵成为其培养对象,被毁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发掘不仅是一个失误,也是考古界的一场灾难。此事发生后,大人物们立即停止了所有针对皇陵的工作,立下规矩,除非皇陵遭到破坏,否则不得主动挖掘。

定陵事件后,郭沫若还是想开始挖长陵和乾陵,但前车之鉴不容忽视。为了防止同样的灾难再次发生,郭沫若的所有请求都变成了石牛入海,被直接拒绝。

所以明十三陵中的万历帝陵因为与长陵相似,所以最早开放,并将其作为培养对象。但由于定陵发掘后没有相应的保存技术来保存文物,定陵的文物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考古界的规则被改变了。正是在定陵发掘的影响下,其他所有明陵和未被发掘的陵墓才避免了被积极发掘的尴尬局面。